建立僧團:最高貴的事業

一封寄給梅村越文官網編輯的信和 Thay的回

敬愛的編輯:

我是一位法師,目前在越南的一所佛學院任教。我剛讀完《醒來吧,覺醒,年輕的僧尼!》這篇文章,深受感動。這篇文章如此坦率地談及了當今佛學院的年輕僧尼發現自己所處的境況。確實,佛學院的課程主要關於積累智性知識以傳遞給下一代,與一名年輕僧侶的日常生活脫節。佛學院並不是修習的團體。課堂上沒有同修兄弟姐妹般的氣氛,沒有正念修習,沒有人導引至這一方向,也沒有機會探討我們對未來的共同理想。老師和學生只是被要求教書和學習。法師和出家學生之間沒有真正的關係,也沒有共同的願望。所以越南現在有很多年輕的出家人易於敗壞。許多人尋求物質和情感慰藉,很少人有興趣或熱切地思考其出家的本心。

在這篇文章中,Thay寫到了建立僧團、創建兄弟姐妹情誼的社群、共同生活時培養喜悅的修習方法。這些修習真的有效嗎?有人教授它們嗎?在出家的日常生活中產生幸福安樂的修習,平靜自心和處理痛苦感受的修習,使用愛語和深刻聆聽以重建溝通並與彼此和解的修習。真的有人這樣修習嗎?

這些修習來自哪部經典?如果我們真的想回歸建設僧團的理想並為實現我們的出家志向而打下堅實基礎,那麽我們可以從哪裏學習這些呢?

親愛的編輯們,請為我們提供一些建議。

Langmai.org網站編輯的回復

尊敬的比丘:

我們很高興收到你的來信,因為它給予我們機會分享一些也許有助於今天的年輕僧尼的建議。

僧團建設

我們現在所說的修行是建立僧團的修習——佛陀的工作和生涯。佛陀剛證悟後,就很清楚地知道,如果不建立僧團,他就無法實現一位佛陀的事業,所以他投入許多能量和時間建設他的僧團。佛陀證悟後的第一年,便在王舍城(Rajagraha)城外的一片棕櫚樹林中建立了一個由1250名僧人組成的僧團。

佛陀80歲時,波斯匿王稱讚佛陀建設僧團的貢獻。他說:“世尊,每當我看到你的僧團,我對佛陀有更大的信心。”

如果沒有僧團或我們的僧團沒有兄弟姐妹情誼或共同的願望,那麽我們就無法一生都保持出家人的身份,所以建立僧團、培養兄弟姐妹情誼是最基礎與核心的修習。成為一名傑出的學者、廣學佛經並不是核心修習。

為了培養和鞏固我們的僧團,首先需要培養和強化我們己身的修行。一旦懂得如何產生喜悅和幸福、如何處理自身的痛苦、如何深刻聆聽和慈愛地說話以重建與兄弟姐妹的溝通,我們就能在僧團建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越南的般若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那裏有400多名僧眾一起修學,其中許多人都很年輕。沒有人稱其為學者或說他們坐禪和行禪的修行是深入的,也不能說他們的念、定、慧是穩固的。

但我們可以說他們有兄弟姐妹情誼,因而能夠生活在一起,互相溝通,有足夠的力量和信念攜手面對困難。儘管忍受著試強迫使他們解散和還俗這樣的壓迫,他們在般若寺仍保持著出家志向。壓迫持續了一年半多,但他們仍保持著慈悲和非暴力的精神以及繼續共同修習的希望。

很多年輕人從越南各地來到般若寺,不是因為熱愛佛法開示或熱衷於修行方式,而是因為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在那裏發現了兄弟姐妹情誼,因而決心留下來。在此之前,他們從未體驗過那種兄弟姐妹情誼。

他們發現,兄弟姐妹情誼是真正的生活,是生活本身,因而建立兄弟姐妹情誼的工作是一座寺院最重要的任務。

如果有兄弟姐妹情誼,我們將能終生保持出家人的身份。沒有它,我們會變得苦悶,從而尋求物質和情感上的安慰,失去最初的美好理想。

梅村沒有出版《僧團建設》(Sangha Building)一書,但過去40年,我們學習和積累了很多有關僧團建設的經驗。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和研究僧團建設之道,就像我們需要學習佛經、戒律以及如何為出家僧團和在家眾組織修學一樣。

在世界各地的梅村國際修習中心,我們教導出家眾和在家眾如何培養僧團建設之道, 。我們的中心包括了法國梅村、德國歐洲應用佛學院(EIAB)、泰國梅村、香港亞洲應用佛學院(AIAB)和美國的修習中心:鹿野寺、碧岩寺和木蘭寺),以及其他由在家修習者相即共修團成員和佛法老師領導的修習中心。

呼吸,生起喜悅和幸福

在僧團建設的藝術中,我們首先需要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幸福快樂,如何平復自身的痛苦,如何與我們的兄弟姐妹重建溝通。在佛住世時,這些修習在原始佛經中有描述,僧尼會背誦這些經典,如《念住經》(Satipaṭṭhāna Sutta)、《入出息念經》(Ānāpānasati Sutta 即梅村課誦本中的正念呼吸經)、《水喻經》 (Āghāta Vinaya Sutta 即梅村課誦本中的調伏憤怒經)、《思量經》(Anumāna Sutta)等。

在《入出息念經》中,有一些練習幫助我們把心帶回身體,平靜身體,放鬆全身。每一個在梅村生活或來訪的人,包括在家修習者,都要學習把心帶回身體的基礎修習,識別身體的壓力、緊張和疼痛,用呼吸來平靜體內的壓力、緊張和疼痛。我們修習行禪、坐禪、站立禪和工作禪時學習如何覺知和放鬆身體。這是《入出息念經》中的第三和第四項練習。

通過把心帶回身體,我們能夠識別和接觸到現在就擁有的所有生命奇跡和幸福條件,讓我們任何時候都能產生幸福快樂。這是《入出息念經》中的第五和第六項練習。這是安住當下的藝術,不在未來尋求幸福,而在此時此地找到幸福。安住當下的教導是佛陀非常基礎的教導,然而很多佛弟子對此知之甚少。他們只知道在未來尋找遙遠的幸福,在天堂或凈土,然而地球母親才是此時此刻宇宙中真正最美的地方。

每一步伐、每次呼吸、每個微笑和行動都能為自己和他人產生幸福快樂。這是正念的藝術。

正念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擁有這麽多的幸福條件多麽幸運。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好運時,幸福快樂自然生起。如果要想實現我們的願望,我們需用幸福快樂滋養自己。當我們懂得如何滋養自己,我們也將能幫助我們的兄弟姐妹們滋養自己。

第七和第八項呼吸練習幫助我們識別不愉快和痛苦的感受和情緒。如果懂得如何呼吸,我們將能產生正念的能量並在幾分鐘內識別、擁抱和平復我們的苦受。這些是經典中記載的基本修習。如果我們只從理論上研究經典,將無從掌握修習。

當我們自在,懂得如何處理自身的痛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幸福快樂,那麽我們將很容易幫助我們的兄弟姐妹做到。我們可以使用深刻和慈悲聆聽幫助他人分享自身的苦痛。這樣聆聽一小時已能幫助他人減輕痛苦。

愛語和慈悲聆聽

當我們懂得如何使用愛語,就能幫助他人打開心扉,看到我們並無讓其受苦的意圖。如果別人過去曾傷害了我們,那是因為他們無法看到我們的痛苦。

我們應懂得如何使用愛語,例如我們可以說:

“一段時間以來,我知道你有很多困難和痛苦,而我無法幫助你。我的反應方式甚至給你造成了更多的痛苦,這是我的過錯。我不能看到你的痛苦、困難和絕望——因為我只看到自己的痛苦。所以我一直在批評和指責你,我們無法再溝通。現在我能看得更清楚,我看到了你的困難、痛苦和絕望。請幫助我,多告訴我一些有關你的痛苦,這樣我就能理解你,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反應,讓你像過去那樣受苦。如果你不幫助我,誰來幫助我呢?請給我一次機會做你真正的兄弟、真正的姐妹。”

當我們能以這種方式說話,對方就會敞開心扉,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困難和痛苦。他們說話時也許會使用批評和責備的語言,也可能對我們有很多錯誤的認知,但修習深刻和慈悲聆聽要求我們不打斷他人,即使他們所說的與事實不符。如果我們打斷,就會把這次深入聆聽變成一場爭辯,我們將失去一切。我們應在傾聽時跟隨呼吸並提醒自己,我們修習深刻聆聽的目的只有一個:幫助對方敞開心扉,分擔其痛苦,這樣他們就能減輕痛苦。如果彼此之間有誤解,可以在幾天後,當我們找到正確時機時提供更多的信息,這樣他們就能修正自己的認知。

重建與其他同修兄弟姐妹的溝通與和解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修習。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如何能建立僧團呢?

許多美妙的僧團建設的修習——例如防止、承認和處理愛執,照顧憤怒,重新開始、自恣(請僧團成員在份習上給予建議,在梅村稱為“光照”)、解決爭執的“如草覆地”的修習——來自戒律。

處理愛執

當我們在僧團中一起生活時,必須修習平等地愛。平等的品質是四無量心之一。平等意味著不分別。我們的愛應包含每一個人,不排斥任何人。只愛一個人是有違平等原則的。只愛那些善良可親的人是人類的天性。然而,佛教的修習是平等地愛每一個人,無有分別。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住持、長老還是一位行者,都要學習無分別愛之道。

一名僧人和一名女尼之間可能發生愛執,兩名僧人或兩名女尼之間也可能。愛執產生時,相關的人通常不願意承認自己陷入了情愛的執著。當有多達四名比丘或比丘尼將這個問題帶到僧團,它就變成了一個需要與僧團分享並解決的正式問題。僧團將開會並提供特定修習,這樣兩個人就能逐漸再次正常生活。如果過了一段時間仍未成功,那麽其中一位將不得不更換修習中心,但這是最後的方法。

照顧憤怒

照顧憤怒是另一項重要修習。依據正念的修習,當懊惱和憤怒生起時,我們不做或說任何,否則只會使情況更糟。我們應通過修習正念呼吸、行走和安坐回歸自我照料自己的憤怒,這讓我們產生正念的能量,從而能識別、擁抱和平息我們的憤怒。深觀我們的憤怒,會發現其根源在於我們的錯誤認知或他人的不善巧,並不一定對方有意讓我們受苦。

根據這項修習,我們不讓憤怒持續超過24小時。我們要尋找方法,寫信或字條告訴對方,然後當我們足夠平靜時,再和對方交談。如果需要,也可以請另一位兄弟或姐妹和我們坐在一起,這樣雙方都有機會發言和被聆聽。

重新開始

僧團每週都有重新開始的環節。僧團聚集在一起,灌溉彼此的花朵,欣賞他們獲得的修行果實;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分享過去一周什麽傷害了我們,我們可以請求對方解釋為何那樣說話或做事。我們的兄弟姐妹將有機會解釋。這是重新開始的修習。當僧團注意到兩個人之間存在緊張,沒有交流,那麽僧團就有責任幫助他們修習,直到他們與彼此和解。

自恣(光照)

自恣(光照)是另一項美妙的修習。在準備受戒、接受傳燈或成為僧團的常住之前,要修習自恣。自恣者有機會深入聆聽僧團分享的關於他們的正面和負面品質,並收到僧團為其修行提出的所有建議的書面函。

這是一個充滿慈愛的修習。僧團作為一個兄弟或姐妹的團體坐在一起以慈悲心照亮彼此。接受光照的人首先自恣,然後在座的每一位發言。聽聞僧團分享之後,自恣者可以起身正式地表達感激之情。這是一項美麗的修習,在梅村的所有中心都得到了認真的應用。在自恣儀式這一天,即冬安居的閉幕儀式上,僧團中的每一個人都會收到一封來自僧團的自恣函。

梅村的每一個中心都在修習:處理執著,照顧憤怒、重新開始、自恣(光照)。

有關僧團建設之道:住持或首座

根據佛教傳統,比丘和比丘尼眾擁有決策權力,負責與僧團的和樂和修行相關的事務。僧團的最高權威不在於住持或首座,而是比丘和比丘尼眾。比丘和比丘尼會議總會從誦讀“會議觀照文”開始,提醒我們會議中所做的決定是為了僧團更大的和樂。如果一個人在僧團事務中製造了僵局或困局,我們不允許對這個人優待——即使這個人的僧臘非常高。

當我們成為比丘或比丘尼時,我們在僧眾或尼眾決策中的聲音和意見與任何人平等,即使我們在出家還不太久。我們有投票權,也有權利向比丘/比丘眾提出自己的意見。這符合佛陀的原始僧團的民主精神。

在比丘/比丘尼會議之前,比丘/比丘尼可與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或在家修習者坐在一起,傾聽他們的志向、願望和困難,然後可在會議上與在場的每個人分享,這樣會議的決定就能為大多數人帶來喜樂,包括在家修習者。

僧團裡擔任佛法老師的出家眾亦會定期舉行會議,但他們並不擁有較之比丘或比丘尼眾更大的權力。佛法老師聚焦於教導、組織禪營、安排修學活動等事宜。但是,佛法老師的提議和項目須在付諸行動之前提交比丘/比丘尼眾批準。

住持與日常事務執行會(Care Taking Council, CTC)一起管理和執行比丘/比丘尼眾的決定。他們無權為比丘/比丘尼眾做決定,只負責執行日常事務。當決定不明朗或發生變化時,他們須回到比丘/比丘尼眾進行澄清和進一步咨詢。住持和CTC只負責將行政決定付諸實施。

僧團成員合作組織修學活動或在家眾的禪營時,明白這不是一種獲得報酬的“職業”, 而是分享經驗、和諧地一起工作、建立兄弟姐妹情誼的機會。很多僧人在許多領域都很有天賦或技能,但每個人都應修習不沉溺於工作或迷失自己。無論如何,我們應避免迷失於工作,因為這妨礙我們充分參與僧團的活動。

僧團建設的一部分是無論我們去往何處都有“第二身”,這稱之為第二身修習。無論你去郵局,去市場買菜還是參訪另一座寺院,應總有另一位出家人(如果你是女尼,則是女尼伴隨 ;如果你是僧人,則是僧人伴隨 )與你同行。

僧團建設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僧團如河流般流淌,而不是作為河流外的一滴水行動。

如果我們是一滴離開河流的水,很快就會蒸發。我們不是在尋求一個與僧團的生涯分離的職業,也不是在尋照一個與僧團的未來分離的未來。我們只尋求與僧團的其餘人員共同的事業和未來。

作為出家人,我們完全皈依於僧團。當我們依止僧團時,僧團也照顧我們。當我們生病時,僧團帶我們去檢查或在醫院接受治療。如果我們的家庭面臨情感、經濟或物質上的問題,僧團也會找到辦法幫助我們,讓我們保持內心的平靜以修習和繼續我們發願出家的道路。

在家修習者的角色

在家修習者的角色在僧團建設的工作中也非常重要,因為世界的苦難是巨大的。僅有出家眾的存在還不足以滲透到社會上所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僧團之臂是不夠的,須由在家僧團擴展,從而觸及社會上更多的地方。

起初,在家眾於禪營期間接受五項正念修習。梅村的五項正念修習已類似於菩薩戒。踐行五項正念修習一兩年後,我們的在家眾就有資格申請接受相即共修團(OI) 的十四項正念修習,這建基於出家眾和在家眾可以一起修習的傳統菩薩戒。我們期望相即共修團的在家成員在所在地組織一個僧團。他們能主持儀式、誦讀正念修習、佛法分享、行禪和開示佛法。

然後,我們有相即共修團中的在家佛法老師。他們就像出家法師們的擴展手臂。我們在世界各地也有為教育工作者、兒童、青少年、大學生組織禪營的志願者團體。還有一些與出家眾生活在一起的常住。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不受世間約束和干擾地深入生活和修習的機會。他們從事有益健康的工作以維持僧團的生活,像僧眾一樣以最低的舒適度過著簡單的生活。他們的修行不僅支持了在家修行人團體,也極大地支持了我們的出家僧團。

應用佛學,應用倫理

在梅村,上述修習以前稱為應用佛學。德國的歐洲應用佛學院(EIAB)開設了如何將這些修習應用於日常生活的課程,如解決衝突、處理悲傷、保護環境及其他與我們時代的需求相關的主題。梅村國際修習中心和世界各地的正念生活社群也學習和傳授這些應用佛教的修習。近期,為了幫助這些修習更廣泛地傳播,我們去掉了“佛學”這個詞,現使用“應用倫理”這一術語,這樣這些修習就能更易於連接整個世界。

例如,覺醒學校目前正蓬勃發展,充滿喜悅的熱心。這計劃訓練了許多老師修習正念,這樣他們就能將正念帶到課堂上,幫助學生重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幫助老師之間的關係和師生之間的關係。這些老師發展僧團是為了在課堂上培養兄弟姐妹情誼,這樣他們和學生都能減少痛苦。他們的修習有能力幫助學生轉化、與父母和解並找到他們人生的理想之路。

結語和邀請

目前在梅村,有許多來自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不同國家的僧人來學習,並發現這一修習非常有益。這些僧人經歷了轉化並有與他們國家的寺院分享這些修習的深切願望。

許多佛教寺院現在只關心提供服務,僧侶們沒有時間學習、修行或建立僧團。儘管接受了大量供養,他們仍然只有足夠的時間服務他們的信眾。

尊敬的比丘,如果你想體驗這項修習,你可以前往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梅村修習中心。也許你願意停留三個月,仔細觀察和傾聽,這樣你就會看到和感覺到僧團建設的修習是梅村最寶貴的修行,儘管我們有自己的弱點,並不完美。

梅村著重的,並不是在禪營中教授深奧的佛教典籍,而是應用佛學的修習。許多在名校獲得佛學碩士學位的人並不懂得如何運用他們的知識來幫助處理自己的痛苦。因而,梅村的佛法開示——即使是開示《中論》、《異部宗輪論》或大乘佛教的《攝大乘起信論》——總是包含非常具體和易於應用於日常生活的修習方法。應用佛教的精髓是將佛法付諸於實踐。

願我們剛剛分享的內容能幫助您對僧團建設的修習有一個更清晰的想法。

我們敬祝您有一個美妙而美好的機會,引導年輕一代的出家眾至一個新的、更廣闊光輝的視界。

加入對話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Sharing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 Register

隱藏 記錄

What is Mindfulness

Thich Nhat Hanh January 15, 2020

00:00 / 00:00
展示 隱藏 記錄 關閉